昨天完整将
的标签十足,人车恋,赛博格,限制级,任何一个都足够吸引变态与闲人。
同时,是一部痛感十足的电影。
导演将人类不愿看到或是不愿袒露的肮脏不加掩饰地倾泻出来,让人反胃,但效果显著:我绝对不会看第二遍,但我很难忘记。
的隐喻性质浓厚且有较为明确的指向:女主角自始至终是一个渴望超越性别的形象,消防队长则是父权与男性主义的象征。
同时,这种界限并不是绝对的,身为女性的主角在影片开始将粗大的发簪刺入追求者的耳洞,影片中期裹住双乳与孕肚化身男性,影片后期以男性身份的艳舞与最后的分娩都预示着其性别的弹性,即她其实像围绕着“无性”的准绳的橡皮筋儿,只向权力一侧拉伸。
消防队长父亲则表现出一种维持橡皮筋儿的无力感:年岁已高体力渐衰的雄性掌权者,丧子且精神破碎的雌性感伤者。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主题只有一个:平等。
导演通过性别差异引出矛盾,又通过性别模糊试图溶解矛盾。
显然,影片并没有给出对“赛博格”的具体态度,我个人认为导演在心底是不乐意看到这样的结果的,这更有可能是一种“矫枉必须过正”的心态以及展示女性的毁灭力量的冲动混合而成的结局。
这部电影是我常常翻看但不一定每次都看完的特殊作品:抛开所有主题,隐喻,情节,她纯粹的美丽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影片选取了1760年的法国布列塔尼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女画家与即将出嫁的贵族少女之间的同性恋情。
影片最令人迷醉之处在于其独特的摄影语言:鲜明如画的色彩对比,凝视视角的面部特写,大量的双人镜头与眼神特写。
她的主题也是三部作品中最柔和与博大的:其囊括了包含女权主义,同性恋情,平等之爱在内的多个主题,又通过欧洲独特的隐喻与象征化的诗的镜头表现出来。
电影的表达方式是完全诗化与文学化的,这也是其电影美得以表现的根本原因。
我选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她以一种女性的角度用极其柔美与脆弱的表达完整回顾了同性恋情的始末。
这三部作品在主题上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作为一个博大的,绵密的作品作为天平的主体,与各自站住暴力与脆弱的一极,平衡而美丽。
作为彭在的故事专辑中的一节不具有上两部作品的完整性,所以更加表现出当今社会中女性力量的脆弱:这种脆弱与同异曲同工,中“导师的青苔小院”与中肖像的寓意类似,即一种教育或者身份上的束缚。
聂聂和阿蛮的爱情与埃洛伊兹和玛丽安的爱情同样短暂而热烈,如中言:
你剥开我的茧,说只有你能看见,我的柔软来自水仙斗活佛:
不同的是,中的表达是为了个体的独特化,而中,埃洛伊兹和玛丽安更代表着一种普适的符号:因性别一致融化出的平等下的爱情。
三部作品中,无疑是最完整,最细致,最美丽的。
下面简要描绘一些中丰满的细节。
第一:开头,当贵族夫人在场时,影片常常表现出克制:如令人期待却久未出场的贵族少女埃洛伊兹,埃洛伊兹和玛丽安起初防备性的对话,女佣卑顺的言行,玛丽安完成的充满贵族少女傲气的与埃洛伊兹神态完全不符的画像。
这一切在贵族夫人走后产生了变化。
最易被观众察觉的变化便是其身份的转变:玛丽安端正作画的镜头变为埃洛伊兹和玛丽安间的凝视,女仆袒露怀孕秘密成为被照顾者,埃洛伊兹换上绿裙子。
稍微细心一点,我们可以发现在双人镜头与三人镜头中,角色间被一种“平视”的关系所连结,身份的不对等被淡化,呈现在我们眼中的角色变为有绘画特长的女性,热爱文艺的女性以及绣花的女性。
影片随着“权力”的离去而舒展开来。
第二:对写法在电影中的精妙运用。
这已经从埃洛伊兹和玛丽安的对话中显现了出来。
玛丽安在给埃洛伊兹作画时指出了其细微的神态变化,而埃洛伊兹同样指出了玛丽安常见的小动作。
这一铺垫使得影片的结尾格外有力:埃洛伊兹和玛丽安分别后,玛丽安在音乐会上见到了埃洛伊兹。
此时埃洛伊兹已为人妇,音乐正演至玛丽安为埃洛伊兹粗粗弹过的,埃洛伊兹望着音乐处出神,没有发现玛丽安,她开始颤抖,然后流泪,持续地颤抖与流泪。
结尾的感人至深的力量正来自镜头所包含的双倍信息:镜头的背后,玛丽安是否也跟埃洛伊兹一样颤抖哭泣呢?
第三:展示了象征的力量——三次“奔跑”。
影片开头,玛丽安第一次看到埃洛伊兹,埃洛伊兹向悬崖跑去,然后停住,此时玛丽安与埃洛伊兹的对话主题是婚约与自由。
正如埃洛伊兹所说,我已经有很多年想要奔跑。
但其奔跑的终点只是悬崖。
影片关于奔跑的戏总共有三场,第一场便是埃洛伊兹跑向悬崖,这预示了她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
第二次是女佣为了堕胎在海边的折返跑,她跑到力竭,为了摆脱生育的命运,最后原地踏步。
第三次类似于奔跑的戏是三人参加女性晚会。
在群女的“他们无法飞翔”的反复哼唱如圣曲的歌声中,玛丽安与埃洛伊兹似乎终于找到一种摆脱的办法:平等地相爱。
伴随着此曲,埃洛伊兹的裙摆被引燃,埃洛伊兹也随之倒地,玛丽安冲过去将她扶起。
许多人解读裙摆之火为爱欲之火,我的个人理解,这更像是埃洛伊兹与其命运之火的对抗。
她身为女性无法匹敌,但是被同为女性的玛丽安扶起。
另外,关于中肖像的隐喻,两者间隐秘的联系与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故事的隐喻也十分精彩,不过网上多数评论围绕此展开,故不再提。
与都是女性导演所创作的,则是由彭所写。
其实,略一对比,便能发现两者间的不同之处:即女性导演更加强调力量,而彭着力于女性的美丽与凄悲。
这也正是的导演用极具破坏性的镜头说明的问题,即一种“男性凝视”。
可以看到,女性导演正用一种或者细腻或者直接但都非常有力的方式宣告着各自心中的平等。
无论是中“赛博格”的平等,还是中爱情的平等,都宣告着女性力量的主权。
此外,与中爱情悲剧的结局也令人深思。
传达了一种更加平等与飘渺的诗人之爱:完全尊重对方的选择,只珍藏彼此的瞬间。
则都隐隐透露出至死不渝的疯狂,透露出对二人一体,共担命运的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