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带儿子在小区玩,一个小男孩和儿子一样大,两孩子一见面就很玩的来。
我和他妈妈在边上聊天。
那个妈妈担忧地说:孩子最近老是不爱吃饭,本来长的就瘦,最近似乎又瘦了。
我说:天热,大人都不想吃饭,何况孩子,没事,饿两顿就好了。
那个妈妈接着说: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不吃饭哪有足够的营养啊?他个子在同龄人当中是最矮的。
看着孩子活泼玩耍的样子,我好奇地问:他不吃饭,难道别的东西也不吃吗?那个妈妈说:他喜欢喝奶,以前一天喝两次,现在不想吃饭就喝奶,有时也吃点水果。
我说:牛奶水果不也是饭吗?只要他吃就行了。
这时,边上一个年轻的妈妈说:我家的也不爱吃饭,真愁人!天天吃饭都要人催,一顿饭吃两小时。
一位奶奶接着说:现在小孩都这样,我家的也是,顿顿要追着喂,不喂就不吃。
孩子不爱吃饭,挑食,厌食,现在似乎成了很多父母的困扰。
其实,吃是人的天性,就像人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样。
有时候孩子不爱吃饭,可能不是孩子的问题。
而是家长不相信孩子,过份关心孩子,逼孩子吃,反而把孩子胃口给逼坏了。
长此以往,孩子自然很难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
1.不信任
我家孩子的姑姑,他家儿子小时候长的又矮又瘦,也很挑食。
为了让孩子吃多点,长壮点,他妈在孩子饮食上费尽了心思。
每顿饭都是变着花样做,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
可孩子一直都不怎么爱吃饭,经常感冒生病。
对此我很纳闷,有一次,谜底终于被解开了。
有一次去他姑姑家做客。
吃饭时,我观察到她家儿子一直在吃肉,碗里的饭和蔬菜几乎没动。
我们正吃到一半,就听她妈妈说:你就光吃肉不吃饭啊?孩子说:我吃饱了。
他妈接着说:把饭吃了,不吃完别下桌子。
孩子撅着小嘴,不情愿地往嘴里送饭,他妈催一次就吃一小口,不催就不动。
后来,孩子爷爷过来说:赶快吃,饭都凉了,
不一会孩子奶奶又过来,看孙子碗里没肉说:没有菜怎么能吃的下呢?于是拿起筷子又夹了两块鸡肉放到孙子碗里。
孩子不情愿地咬了一口鸡肉,嘴巴慢慢地蠕动着,一边看着我们几个大人聊天。
一边偷偷玩着手里的跳跳球。
就这样,等我们所有人吃完,她儿子一碗饭还有一大半堆在碗里。
我对他姑姑说:孩子不想吃就算了,别把胃口逼坏了。
她说:不逼他,他一会就去找零食吃。
然后对孩子说:我现在去洗碗,待会过来如果还没吃完,我就揍你。
孩子一边假装吃,一边说好渴,他妈说:不许喝水,不是有汤吗?说完赶忙给孩子碗里加了两勺鸡汤,一边加一边说:把饭泡泡一起吃掉。
孩子这时憋不住了,哭喊到:太多了,太多了,我吃不完。
她妈又把鸡汤弄出去一点。
孩子还是哭喊:太多了!她妈气得没办法,只好把孩子碗里的鸡汤全部倒掉,把剩饭朝孩子面前一放:你个磨人精,你就是我祖宗。
这样的场景大家可能都很熟悉。
一个孩子吃饭,全家人都催。
吃饭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可在孩子那里却成了一件苦差事,一件必须完成的事。
孩子的胃本来就小,家长不能认为孩子需要吃多少,就逼孩子吃多少,完全不懂得尊重与信任孩子,孩子吃了过量的饭食,怎么不积食厌食呢?
2.过份关注
其实女儿小时候也是这样,一吃饭,她奶奶就端着碗跟在后面追。
一边喂,还要一边夸,孩子高兴才张口吃不高兴就不张嘴,每次吃饭都要磨蹭很久。
女儿四岁的时候,我把她接到身边,她还不会用筷子,一吃饭就范懒。
但我知道绝对不能喂,是时候该让她学会独立了。
想想我们小时候,像一些70,80后,从没听说哪个孩子挑食,厌食,或者吃饭要大人追着喂的。
可一个个长的都很好,不娇气,也很少生病。
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反差?因为我们那时候,家家物质条件都很匮乏,孩子没有零食,一上桌就老实吃饭。
如果家里兄弟姐妹比较多,可能哪个孩子吃饭稍微慢一点,就有可能要饿肚子了。
吃不饱父母是没时间管你的,家长把家里收拾完,就忙着去田里干活,你想吃饭,等着下一顿吧!
所以说,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厌食挑食的,主要是家长太在意孩子吃饭这事了。
家长特别希望孩子营养充足,长的高高壮壮的,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吃点。
可孩子自有一套自我调节系统,知道自己想吃什么,以及吃多少。
逼孩子吃了太多的食物,表面上是为孩子好,其实是害了孩子,让孩子学会了挑食与厌食。
其实别说孩子,就是家长有时不也有不想吃饭的时候吗?不也有不喜欢吃的食物吗?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被别人逼吃,肯定也会反感与逃避。
所以,在孩子吃饭这事上,家长要顺其自然,千万别再难为孩子,你逼的越厉害,孩子就很难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家长如何做
可能有人会说:顺其自然,那孩子就是乐得一口都不吃怎么办?
想孩子改变,首先家长要戒除这种焦虑的心理。
你看小婴儿一生下来,不用人教,饿了自然就知道哭,叫大人关注她,给她奶吃,她吃饱了就不哭闹了。
所以,家长要相信,孩子饿了自然会想吃东西。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给孩子定一些规矩与原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第一,戒除吃零食的习惯。
据我的观察与了解,很多孩子有吃零食的习惯。
零食都是些口感刺激,但没什么营养的食物,孩子不宜多吃。
很多孩子零食戒不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家长,很多家长也有吃零食的习惯。
若要改变孩子,首先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当然,家里完全不备零食也不大可能,如果家长实在需要,可以把零食收起来。
给孩子准备一些酸奶,水果,坚果,以及牛奶小饼干作为零食。
这样可以保证孩子吃到的都是有营养的食物。
而且饭前一小时,不要让孩子吃东西,保证孩子空腹进餐。
第二,家长每次做饭,要注意食材的多样化,这样孩子就不会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
很多人喜欢吃辣,会在每个菜里放上辣椒,但是孩子的肠胃很虚弱,不能吃太辣的东西。
所以家长在做菜的时候,注意不要把菜烧得太辣太油腻。
如果实在不行,就把孩子的菜分开来单独烧。
有很多孩子不吃蔬菜,家长也不要过份担心。
让孩子多吃水果就可以补充蔬菜里面的营养。
还有一个让孩子吃蔬菜的办法,我平时有空会包饺子给儿子吃,蔬菜和肉放在一起,他就比较喜欢吃。
第三,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
孩子一吃饭就到处乱跑,是没有养成自主进餐的习惯,家长尽量早点让孩子独立进餐。
当然宝宝刚学吃饭的时候需要家长喂,当孩子逐渐长大,有意愿尝试自己吃时,家长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学着吃饭。
家长不让孩子自己吃,是担心孩子不会吃,把饭弄的到处都是的,收拾起来很麻烦。
其实你追着孩子一口一口喂不也很麻烦吗?
也有家长担心,孩子自己吃可能吃不饱,其实这都是过份的担心。
人天生就有吃的欲望。
让孩子自己吃饭,是把自主权交给孩子。
这样家长轻松,孩子也快乐。
同时家长要和孩子定一些规则,吃饭时不可以玩玩具,也不能离开餐桌。
如果大家都吃完饭,孩子还在玩,就被视为已经吃好了,家长就把饭菜收拾掉。
当然,培养习惯初期,家长要有耐心,给一段时间让孩子适应。
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孩子拖延就餐时间,也避免家长催促孩子。
在坚持原则期间,家长一定要狠下心,两餐之间不要给孩子零食吃,不要担心孩子饿着,孩子是饿不坏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
不让孩子吃点亏,孩子是养不成好习惯的。
我国明代医书中说:若要小儿安,常须三分饥与寒。
意思是,如果想孩子身体健康,就不要给孩子吃的太饱,穿的太暖。
家里有孩子不爱吃饭的,做家长的都应该把这句话拿来借鉴一下。
反思一下,孩子胃口不好,不爱吃饭,是不是被家长逼着吃了太多的东西,导致孩子积食,养成了厌食的习惯。
还是其它原因造成的。
吃是人的天性。
对于幼小的孩子,家长要给予足够的自由与信任。
孩子愿意吃什么,想吃多少,应该由孩子自己决定。
这样,在良好的进餐氛围中,孩子心情放松,愉悦,才有信心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如果觉得写的还不错,请点个赞,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与支持!